電腦之父:巴貝奇
電腦的演進:
時期
第一代(1946-1958)
主要零件:真空管
主記憶體:磁蕊
速率:以毫秒(ms)計
第二代(1959-1963)
主要零件:電晶體(transistor)
主記憶體:磁蕊
速率:以微秒(us)計
第三代(1964-1970)
主要零件:積體電路(Integrated Circuit) 大型LSI(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)
主記憶體:IC
速率:以奈秒(ns)計
第四代(1970-)
主要零件: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(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)
主記憶體:半導體
速率:以微微秒(ps)計
第五代
主要零件: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與專家系統
第一部真空管電腦:Electronic
Numeric Integrator And Computer,簡稱ENIAC。
第一部內儲程式電子計算機:馮紐曼構想製造了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,簡稱EDSAC電腦。
電腦的分類:
1.超級電腦:
是目前功能最強,資料處理速度最快的電腦,適用於高科技、需要高速處理能力的單位使用,如氣象局用來預測天氣、國防單位用來計算飛彈彈道以及科學家用來發展太空計劃等。
2.大型電腦:
適用在需要快速處理大量資料的單位,如金融機構處理資料、航空訂位系統等。
3.迷你電腦:
運算速度與處理的資料量較大型電腦差,但價格較便宜,適用於一般公、民營大型企業、大學、及研究機構。
4.工作站:
專為特殊用途使用的電腦,例如:專門製造電影動畫的工作站、統計資料用的工作站,通常供給專業工程師使用。工作站級的電腦通常採用性能優異的微處理機,有的機種還容許多個處理機共同合作,運算速度相當地快,暫存記憶體也相當大,足以勝任以往大型電腦的艱鉅任務,而價格僅是個人電腦的數倍而已。目前這種電腦普遍地擔任網路伺服器(server)功用。
5.微電腦:
價格低、體積小,適用於一般企業、學校、家庭及個人,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個人電腦(PC)。
(a)桌上型電腦。(b)筆記型電腦。(c)個人數位助理(PDA)。(d)平板電腦。
電腦的基本結構:計算機組織大概可區分為硬體、軟體、韌體三部分。
一、輸入部門(Input Unit):如鍵盤、磁碟機、光碟機、滑鼠、光筆、掃描器、麥克風等。
二、記憶部門(Memory Unit):包括主記憶體與輔助記憶體。
主記憶體:唯讀記憶體(ROM)
輔助記憶體:磁碟片、硬碟、光碟片等。
三、算術邏輯部門(Arithmetic/Logic Unit):資料處理部分。
四、控制部門(Control Unit):控制資料之輸入、傳遞及資料之輸出等等。
五、輸出部門(Output Unit):如螢幕、列表機、磁碟機、繪圖機等。
記憶部門、算術及邏輯運算部門、控制部門等三大部門合稱中央處理器,簡稱CPU。
電腦的世界是由0與1組成,電腦的基本單位是「位元」。
數字系統:10進位,2進位,8進位,16進位。
數字系統的轉換:
二進位 ==>十進位
1100112=1×25+1×24+0×23+0×22+1×21+1×20
=32+16+0+0+2+1=5110
十進位 ==>二進位
7610=10011002
八進位 ==>十進位
274258=2×84+7×83+4×82+2×81+5×80
=8192+3584+256+16+5=1205310
十進位 ==>八進位
15610=2348
十六進位 ==>十進位
1EB916=1×163+E×162+B×161+9×160
=4096+3584+176+9=786510
十進位 ==> 十六進位
3579210=8BD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