硬體週邊

211.75.223.181

機殼

主機板的尺寸由大到小依序為:EATX > ATX > M-ATX > Mini-ITX。

介面卡
主機板和週邊設備的溝通橋樑。如顯示卡、音效卡、網路卡、SCSI卡等。
中央處理器(CPU)
中央處理器(Central Process Unit)是電腦的心臟,必須透過「時脈」才能夠運作,也有人稱它為「微處理器」。目前以Intel(英代爾)系列和AMD(超微)系列為主體。而且都有支援MMX(Multimedia Extension)的能力。因此不必再購買其他特殊的介面卡,就能使用到多媒體的效果。
CPU的種類:
8 位元 => 8086
16 位元 => 80286,80386
32 位元 => 80486
64 位元 =>

Intel:Pentium,Pentium Pro,Pentium III,Celeron,Pentium IV,Core i3、i5、i7、i9系列。

AMD:Athlon,Ryzen R3、R5、R7、R9 系列。
重要暫存器:程式計數器(PC)、指令暫存器(IR)、堆疊指標器(SP)、位址暫存器(MAR)。
CPU的速度:
單位時間內執行指令的頻率,也稱為內頻,單位是MHz或GHz。CPU讀取資料時在速度上需與記憶體配合,只好接用不同頻率,稱為外頻。CPU執行頻率=外頻*倍頻係數。

CPU的時脈,越高越好。時脈就是CPU的速度。如果你同時執行很多不同的程式,那當然是多核心比較占優,如果你通常執行單一執式,那就是高時脈占優。


主機板(mainboard)
印刷電路板(PCB):佈滿細密電路的板子。
被動元件:
指未對訊號進行運算處理,只是單純讓電流通過,或者是加強訊號頻率的零組件,其具有產生調節電流電壓、儲在靜、防治電磁波千擾、過濾電流雜質等的功能,大部份是指主板上的電阻或電容。
IDE介面(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sc):
整合電子式驅動介面。這種介面的控制晶片都是在週邊設備上,因此本身較簡單,價格較低,成為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。
SCSI卡(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):
小型電腦系統介面。 通常使用於高速裝置,SCSI卡使用系統資源甚低,但價格較貴。
BIOS:
置於唯讀記憶體內,電腦輸出入的基本控制碼,並負責在電腦電源開啟後的自我測試,讀取CMOS中的設定資料。
COMS(Complementary Metal-Oxide Semiconductor):
記錄硬體系統的資訊,例如系統時間、日期或是系統啟動時的一些參數值等等。
主機板型式可分成AT(早期),ATX等。
晶片組: 負責主機板週邊控制。
擴充槽: 主機板中負責對外聯繫的管道。
匯流排(Bus):
匯流排(Bus)是指電腦組件間規格化的交換資料(data)的方式,即以一種通用的方式為各組件提供資料傳送和控制邏輯。
資料匯流排(Data Bus):在CPU與RAM之間來回傳送需要處理或是需要儲存的資料。
位址匯流排(Address Bus):用來指定在RAM(Random Access Memory)之中儲存的資料的位址。
控制匯流排(Control Bus):將微處理器控制單元(Control Unit)的訊號,傳送到周邊裝置。
擴充匯流排(Expansion Bus):可連接擴充槽和電腦。
局部匯流排(Local Bus):取代更高速資料傳輸的擴充匯流排。

通用序列匯流排(Universal Serial Bus,縮寫:USB)是連接電腦系統與外部裝置的一種序列埠匯流排標準,也是一種輸入輸出介面的技術規範,被廣泛地應用於個人電腦和行動裝置等訊息通訊產品,並擴充至攝影器材、數位電視(機上盒)、遊戲機等其它相關領域。常見的隨身碟、讀卡機、印表機、滑鼠、行動電源……等設備都提供有USB介面。

常見的匯流排型式:
ISA (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):工業標準架構。

PCI (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):電腦週邊連結。傳輸速度最高可達每秒133MB,目前大部分的介面卡,如音效卡、網路卡等都使用此型式。

AGP(Accelerated Graphic Port):繪圖加速連接埠,只用於在AGP顯示卡。

PCI-E(PCI Express介面):顯示卡規格。

並列埠(LPT port):接印表機。
串列埠(COM port):接符合RS-232C通訊標準的數據機。
並列vs.串列:數位資料的傳輸有並列及串列兩種,前者一次可同時傳輸多個位元(如並列埠);後者一次只能傳一個位元(如串列埠)。

D-Sub、DVI、HDMI、DisplayPort:
D-Sub(VGA)、DVI、HDMI、DisplayPort皆是傳輸視訊的連接埠,可用來連接電腦螢幕、電視、投影機等設備。其中D-Sub是早期開發的連接埠,傳輸速度較慢,是以類比形式來傳輸訊號,目前已逐漸被DVI、HDMI取代。
HDMI與DisplayPort是較新的連接埠規格,兩者皆可傳輸影像及聲音訊號,常用來連接數位電視及藍光播放機等,其中DisplayPort可同時串接多台螢幕(如將多台螢幕組成電視牆)。
eSATA
eSATA是SATA連接埠延伸出來的外接式規格,支援熱插拔功能,主要設置在硬碟外接盒、外接式硬碟、外接式燒錄機等設備。

選購主機板時要注意其穩定性與考慮升級的彈性。現有支援WI-FI。
記憶體
ROM(Read Only Memory):

唯讀記憶體是一種只能讀取而不能寫入資料的記憶體,因儲存於其內的資料不會隨主機電源的關閉而消失,又被稱為非揮發性記憶體(nonvolatile memory);此種記憶體通常用來存放永久性的程式或資料,例如個人電腦主機板上的ROM,常用來存放開機必備的啟動程式(BIOS)等。

如Mask ROM、PROM、EPROM、EEPROM、Flash ROM等。

RAM(Random Access Memory):

隨機存取記憶體。可讀可寫,資料會隨電源關掉而消失。

隨機存取記憶體依製作元件的電子特性,又可分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(Dynamic RAM, DRAM)及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(StaticRAM, SRAM)兩種:
DRAM:使用電容器製成,必須持續充電更新,儲存於其內的資料才不會消失,所以被稱為「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」。當我們在購買個人電腦時,所看到的「記憶體」規格通常指的就是DRAM的規格。
SRAM:使用正反器製成,不需持續充電更新,即可保存儲存於其內的資料,所以被稱為「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」。此種記憶體的製作成本較高、存取速度較快,常被用來作為快取記憶體。

另外主記憶體(Main Memory)及快取記憶體(Cache Memory)也為暫時存放程式,指令或資料的地方。

快取記憶體:加快資料讀取與寫入的效率,改善CPU存取主記憶體的速度。

區分為內部快取記憶體( CPU內L1 )和外部快取記憶體( CPU外L2 )。

Static(靜態)RAM(cache):體積大、省電、速度快、價格高。
Dynamic(動態)RAM:體積小、速度較慢、價格低,需Refresh。如DRAM(30pins),EDODRAM(72pins),SDRAM(168pins), DDRDRAM(180pins),RAMBUSDRAM(184pins)。
記憶體資料的存取速度:
Register >Cache >RAM >ROM >Hard Disk >CD>Floppy>Tape
記憶體模組的接腳:
有30 pin (早期)、72 pin (早期) (DRAM => 32位元傳輸)、168 pin (SDRAM => 64位元傳輸)、180pin......等。

記憶體演變:如DDR2、DDR3、DDR4、DDR5...。
電源供應器
將插座提供的交流電,轉換成電腦可以使用的直流電。
顯示卡
電腦和螢幕之間溝通的介面。
演變:
有單色顯示卡(HERCULES)、彩色顯示卡(CGA)、加強型繪圖顯示卡(EGA)、VGA(Video Graphic Array)顯示繪圖陣列(256色顯示模式為顯示卡的共同標準,通稱為VGA)、SVGA(SuperVGA)、XGA(eXtended Graphic Array)......等。
顯示晶片:顯示卡的心臟。
顯示記憶體:
有1MB、2MB、4MB、8MB、16MB, 32MB、64MB、128MB、256MB......等。而顯示記憶體的種類也由早期的DRAM到現在的SDRAM及DDR等。
分為ISA(早期)、PCI(早期)和AGP等界面。且已由2D變為3D(3D加速卡)。

獨顯的GPU享有專屬記憶體、散熱片等零件,所以一般來說,效能遠遠超過主機板或CPU內建的GPU。例如GT、GTX、RTX(光線追蹤需要 DirectX 12)系列。
音效卡
ISA(早期)、PCI等界面。新主機板大都已內建。
網路卡
負責電腦間資料的接收和傳送。網路卡介面通常分成ISA介面(早期)、PCI介面以及筆記型電腦的PCMCIA介面或CardBus介面等種類。
桌上型電腦最常用的是10/100Mbps高速乙太PCI網路卡。新主機板大都已內建。
光碟與光碟機(燒錄機)
光碟機的速度乃是以每秒讀取150kb的資料量稱為單倍速。
CD-ROM:唯讀光碟機。
CD-R:僅能燒錄一次資料,資料卻可多次讀取。
CD-RW:利用可重複讀寫的光碟片,做重覆抹寫的動作。
D-MO:磁性光碟機,主要用來作為資料儲存、線上即時資料備份的電腦儲存設備。
DVD:數位影音光碟(Digital Video Disk),其單倍速度為CD的9倍,計1350KB/sec。
光碟拷貝機。
VCD光碟片:一般容量大約640MB左右。
DVD光碟片:可以儲存4.7GB、8.5GB等的資料。

藍光(Blu-ray)或稱藍光盤(Blu-ray Disc,縮寫為 BD)利用BD激光技術的巨大進步,能夠在一張單碟上存儲 25GB 的文檔文件。
鍵盤
早期一般使用「101Key」鍵為標準規格。有薄膜式鍵盤、機械式鍵盤等。現有無線鍵盤。
滑鼠
分為機械式,光學式,與半光學半機械式。現有無線滑鼠。
滑鼠墊:便於滑鼠操作。
滑鼠窩:存放滑鼠。
喇叭音箱
放音,基本為防磁喇叭。現有藍芽喇叭。
數位板
輸入資料。
光筆
輸入資料。
手寫板
配合手寫辨識系統。
掃描器(SCANNER)
市上通常平台式,解析度的清晰度是以DPI表示之,DPI越高解析度也越好,但掃瞄的時間也較長。
數位相機(Digital Camera)
通常用記憶卡來存取影像,以USB等標準電腦連線方式傳輸到電腦做處理。像素的數目是用來衡量數位相機水準的一個指標。 相片清晰度及尺寸大小主要取決於鏡頭後面的感應器大小,其單位通常是用" megapixels" (百萬像素)。一般來說,RGB感應器(CCD)較CMYK感應器為佳。
數位攝影機
攝影、視訊用。
不斷電系統(UPS)
防止突然斷電,避免資料流失。
穩壓器
穩定電壓。
螢幕顯示器
有CRT(Cathode Ray Tube)陰極射線管與LCD(Liquid crystal Display)液晶螢幕,現以非交錯式為主。
當點距愈小,掃描頻率愈快,螢幕愈不會閃動,加上解析度愈高,螢幕的畫質也就愈好。
4:3螢幕已漸淘汰,寬螢幕16:9已成主流。

解析度分為:
Full HD:1920×1080(一般螢幕建議 1920×1080 即可)
2K :2560×1440
4K :3840×2160 或 4096×2160
8K:7680×4320

Hz 代表每秒刷新畫面的張數,數值越高影像動態就越流暢。要搭配顯示卡。

列表機
LPT是印表機連接埠。印表機列印的密度(DPI)越高,其品質越佳。主要可分為點陣式、噴墨式、雷射式。

現有支援WI-FI。
數據機
數據機(調變解調器)是一種轉換數位訊號和類比訊號的裝置,由調變器(MOdulation)和解調器(DEModualtion)兩種設備組合而成。最好購買符合V.90標準的數據機。 纜線數據機(Cable Modem)則通常由網路服務公司提供。
風扇
散熱用。

散熱器有分空冷(下吹式、塔扇)與水冷(一體式、開放式)。
軟式磁碟(Floppy Disk)
目前主要讀取1.44Mb的磁碟片(3.5" 2HD、2面、80磁軌、18磁區、容量1.44Mb)。新磁片須格式化,將磁片劃分為大小同心圓(磁軌Track),並在每一同心圓劃分為等距區域(磁區Sector),每一磁區內可儲存512Kb,每一磁軌的磁區,其密度均相同。磁軌的編號係由外而內,磁軌0在最外圈,第0軌的第0區,該磁區為啟動磁區Boot Sector,用來載入作業系統。FAT表亦位於第0軌。每一磁碟都有一索引孔,分別代表磁區的起始位址。
新式軟式磁碟機:例如ZIP,LS-120等均以更大的容量作為儲存資料用。
硬碟(Hard Disk)
硬碟係由多片磁片組合而成,其劃分方式與磁片相同,亦劃分為磁軌與磁區。而不同的碟片,但是編號相同的磁軌,則稱為磁柱Cylinder。硬碟的轉速有每分鐘5400轉或7200轉等。目前主機板都有支援Ultra DMA的功能,所以購買一部Ultra DMA硬碟,將可以使電腦更有效率。
市場上較熱門的機種分為IDE介面 & SCSI介面。早期多支援Ultra DMA33(33.3MB/sec),現在新的UltraDMA133(133MB/sec)也已相當普遍。
而最新Serial ATA(SATA)硬碟第一代的標準就已達到 150Mb/s與傳統硬碟PATA在介面上有很大差異,SATA硬碟採用7針細線纜而不是大家常見的40/80針扁平硬碟線作為傳輸資料的通道。優點在於它很細,彎曲起來非常容易,不會妨礙機箱內部的空氣流動,避免造成某個局部散熱不良。由於SATA採用了點對點的連接方式,每個SATA介面只能連接一塊硬碟,因此不必像並行硬碟那樣設置跳線了,系統自動會將SATA硬碟設定為主盤。
USB外接式硬碟(容量大、速度快)。
固態式硬碟「Solid State Disk、Solid State Drive,簡稱SSD」。
隨身碟
隨身碟(USB flash drive)又稱快閃記憶體,是一種使用USB介面連接電腦,通常透過快閃記憶體來進行數據儲存的小型可攜式儲存裝置。
USB 接頭的外型可以分成Type-A、Type-B和新增的Type-C(接頭不分正反)三大類。USB 3.0 的接頭都是藍色的,而舊的 USB 2.0 則是黑色的。
USB 2.0 的理論最高傳輸速度為每秒 480 megabits,而 USB 3.0 的速度則為每秒 5 gigabits。

硬碟抽取盒
方便更換與攜帶。
個人數位助理(PDA)
PDA(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)類似手掌大小的小型電腦,其內部包含了簡易的文書處理、統計、計算、資料庫及繪製報表的能力,包含了個人一般常用的功能,而且大多還具有無線或是有線傳輸的能力,能夠和一般個人電腦交換資料。
護目鏡
隔離輻射,保護眼睛。
集線器(Hub)
使得網路設備能集中管理。
路由器Router(含IP分享器)
路由器(Router,又稱路徑器)是一種電訊網路裝置,提供路由與轉送兩種重要機制,可以決定封包從來源端到目的端所經過的路由路徑(host到host之間的傳輸路徑),這個過程稱為路由;將路由器輸入端的封包移送至適當的路由器輸出端(在路由器內部進行),這稱為轉送。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層——即網路層,例如網際協定(IP)。並有分享IP的功能。
無線網路路由器是一種用來連繫有線和無線網路的通訊裝置,它可以通過無線方式(如,Wi-Fi)連接終端裝置(如,手機、筆記型電腦),進而建立電腦網路。
Wi-Fi是一個基於IEEE 802.11標準的無線區域網路技術。其中2.4G電磁波(網絡信號)的衍射能力強,衰減程度更低,比5G WiFi(802.11ac)更能「穿牆」。但5G的網速和信號都明顯優於2.4G。

架站最好有 Loop Back 功能。
RJ-45 (RJ-45接頭)
纜線標準中制訂了RJ-45八條銅線顏色,特別注意的是,當你要將兩台電腦透過UTP-RJ-45直接接通時,就必須要作跳線的動作。

紫微人生-紫微命理•旅遊札記•生活學習
[211.75.223.181]